中共“四大”纪念馆
基地介绍
中共“四大”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绿地公园内,建筑面积为318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序厅、主展厅、影视厅和副展厅等组成。中共“四大”原址在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当年的房屋已于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2006年,虹口区在多伦路215号建立了186平方米的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而异地重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一方面将弥补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规模较小的遗憾,另一方面还将弥补建国前在国内召开的6次代表大会唯有“四大”没有建立正式纪念馆的遗憾。2014年3月成为本市中小学生3月起刷学生证可进78家社会场馆的场馆之一 。
介绍
中共“四大”纪念馆在设计布展过程中,将始终贯穿“事为魂、史为桥、讲述会议”的理念,以党史知识与文化内涵为血脉,凸显中共“四大”的重要意义。川北绿地公园将复原城市肌理和当年会议召开时的路线。石库门造型的房屋图案、上海里弄、年轮大道等元素的注入,也将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2014年3月成为本市中小学生3月起刷学生证可进78家社会场馆的场馆之一。
1938年 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
1942年 参与领导整风运动。
1944年 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1945年 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9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1月,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
1946年 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10月, 任中共中 央南满分局书记兼南满军区政委,与萧劲光共同指挥“四保临江”战役。
1948年 7月,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0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1月,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书记处书记。
1950年 2月,主持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实行财经统一管理。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3年 10月,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作关于统购统销的报告。
1954年 4月,任中共中央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组长。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 在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报告。
1956年 9月,在党的八大 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 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组长,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
1959年 受毛泽东委托研究和调整当时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过高的钢铁生产指标。
1962年 2月,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作《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报告。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在党内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
1969年 被下放到南昌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1973年 受周恩来委托,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对外贸易问题。
1975年 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76年 积极支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1977年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建议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78年 11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79年 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80年 11月,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981年 3月,参与指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
1982年 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要解决好干部队伍交接班的问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 委;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
1985年 6月,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一起抓。
1987年 党的十三大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 支持党和政府平息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1992年 党的十四大后,过着离休生活。
1995年 4月10日,在北京病逝。6月,经修补增补的《陈云文选》一至三卷出版。
陈云手迹碑廊
陈云手迹碑廊位于主馆南广场的西南角,由方亭、碑廊、园景三部分构成,兼具参观、游览功能。碑廊展出了陈云手迹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陈云的评价、题词近百幅,以供瞻仰。手迹碑廊兼具休憩功能,又与园景交相辉映,游客可以于自然情景中轻松自在的专心观摩石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长春园
少年陈云读书之余常去长春园听戤壁书(靠在书场墙壁上听不花钱的书)。他对评弹的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现在的长春园系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及有关资料记载复制而成。长春园内用大量珍贵的照片、史料、实物展示了陈云喜爱评弹艺术、关心评弹成长、研究评弹发展的情景。
馆藏文物
陈云捐款收据
1994年4月6日,陈云同志从新闻联播节目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报道。第二天,他就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五千元人民币送到基金会。他专门叮嘱说:“这笔钱捐助给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之后这笔捐款落实到了河南卢氏县汤河、朱阳关、官坡、五里川等乡的25名失学儿童身上,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了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的七年学业。
陈云手迹
这是陈云85岁时书写给于若木的手迹。现收藏于陈云纪念馆。该手迹写在长64厘米,宽34厘米白色的宣纸上,手迹保存完好。陈云同志从80岁开始练习书法,在家里的日程安排得比较满。每天上午总能看见他站立桌前,气定神闲、手腕悬空用毛笔练着大字,一直到90岁,始终坚持练习书法,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练得特别认真、特别刻苦。每次练习的时间,一开始是半小时左右,后来因为年纪大了,站立时间不宜太长,于是根据医生的建议,缩短为20分钟左右,最后减到了10分钟。不管时间长短,陈云只要拿起笔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练字当中。他还非常谦虚,不时请来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加以评判,要大家指出不足之处来,以便继续改进提高。这是他锻炼意志、强身壮体、战胜病魔最有效的途径。
党费收据单
陈云192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95年4月10日去世,为党的事业奋斗了近70年。在弥留之际,陈云向党组织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这张党费收据单是陈云逝世当日上午出具的,下午2点零4分,他就与世长辞了。
琵琶、曲谱
陈云一生酷爱评弹。1959年夏天,他开始学习琵琶弹奏,自费请上海人民评弹团的周云瑞、朱介生当老师。周云瑞不仅指导陈云练习指法,还编写了曲谱供陈云练习。陈云为找准指位,特地将简谱反写在琵琶上对着镜子练习。这是陈云使用过的琵琶和曲谱。
陈云给陆恺悌的信
陈云同志十分关心革命后代的成长,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子弟要保持党的革命传统。这封陈云给老战友陆铨生之子陆恺悌的信中,陈云指出: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类似这样的信件,他曾经给其他革命后代写过。
旧台历
延安时期,陈云养成了用旧台历背面做便条纸的习惯。每年换下的旧台历都保存在办公桌抽屉里。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就是用旧台历纸起草的。有时候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些事,身边的工作人员怕他听不清楚,说完以后再写张便条给他看,也用旧台历纸。在一般人眼里都被视为废纸而随手扔掉的旧台历,在陈云这里却派上了这么大的用场。
听诊器
陈云同志晚年健康情况欠佳,老人家习惯家乡的生活。在医疗小组的建议下,陈云于1990年至1994年每年春节前后来沪休养。 期间,华东医院组织医疗小组负责陈云同志的医疗保健。并选派孙寿娟医生常驻陈云同志住处,观察他的病情。这副听诊器是孙医生与北京来的保健医生每周一次为陈云听诊检查时用过的。当陈云同志患呼吸道感染时,医生则每天通过它来了解陈云的心、肺情况,直至肺部炎症得到控制、康复。 在医疗期间,陈云同志非常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医护人员对他十分敬重,感情很深。至今还保存着他曾经用过的一些医疗器具。 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孙寿娟医生将她珍藏的这副听诊器捐赠给了纪念馆。
于若木的工资退款收据
1959年6月至1960年9月,于若木陪伴陈云同志去外地疗养。当陈云得知于若木单位发给了她这一时期的工资时,当即表示,“你来照顾我,没有去上班,就不能白拿工资,你要把工资退还给国家。”于若木退款时,工作单位开了这张收据,写明“于若木从1959年6月到60年9月工资款退回”。
陈云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合影
1925年9月,陈云(前排左三)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合影。
1925年,陈云参加五卅运动,随后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大罢工,被推举为该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罢工胜利后,陈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至今发现的陈云同志最早的一张照片。
红旗汽车
这是1978年始,陈云同志从事国务活动所乘坐的“红旗”牌轿车。 该车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1978年出厂。车身为黑色,型号为CA770,生产序号为0639。2004年3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供纪念馆展出使用。
轮椅
陈云一直坚持不坐轮椅,他说:“这轮椅车只要坐上去就下不来了。”直到陈云85岁以后,他才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坐上轮椅。
陈云第一次坐轮椅是在1990年。这一年冬天,陈云照例要到上海休养。因为身体原因,专家们建议:来去上海上下飞机时必须坐轮椅,以节省体力。临去上海的前一天,陈云坚持要到地下室的楼梯上走一走,看看自己是否可以不用坐轮椅。试走的结果,陈云上楼梯后心率较快。回到房间,他觉得很累,只好服从安排,同意坐轮椅上下飞机。
这辆轮椅是由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赠送给陈云的,它可以自由调节椅背和踏板的角度,在椅背和踏板处于正常坐姿的情况下,长约155厘米、宽约71厘米、高约118厘米。轮椅椅身为不锈钢结构,椅背、坐垫为海绵弹簧结构,轮椅扶手两侧的圆轮用以调节椅背、踏板的角度。陈云平时就躺在上面检查牙齿。这辆轮椅是在陈云卧室的储藏室发现,于2007年1月初运抵陈云纪念馆。
旧皮箱
旧皮箱,长73cm,宽38cm,高20cm,用棕色皮革制成。提把高约7.5cm。箱盖上有用黄色胶带贴着的一张纸条,长12cm,宽6cm,上写有“客舱”字样(胶带12*12cm)。箱体的八个角用小块皮革缝固,装配有一把锁,居中位于提把处。皮箱已有些变形磨破,磨花的表面颜色很不匀称。皮箱上有两根带子,曾磨断过,陈云同志将其接起来一直使用,有缝接粘补的痕迹。据于若木同志回忆,她看到这只皮箱的时候就已经很旧了。当年在东北战场时跟随陈云同志的警卫秘书张季敏也回忆,他见到这只皮箱的时候就已经是破的了。原陈云警卫员赵天元同志回忆,陈云同志晚年,每次出差都带着这只旧皮箱,回来也用它装衣物。最后一次到上海(1994年),仍然有这只旧皮箱伴行。虽然皮箱很残破,但陈云对它珍爱有加。该皮箱是伴随陈云同志几十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