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查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党群建设

河北红色教育基地推荐:沙石峪陈列室

来源:企教学堂,企教学堂在线学习平台 时间:2023-01-06 作者:企教学堂,企教学堂在线学习平台 浏览量:

沙石峪陈列馆_看图王.web.jpg

解放前,沙石峪村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沟,老百姓过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悲惨生活。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张贵顺为书记的党支部,1947年获得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民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

1962年,中央办公厅秘书、新华社记者李东生来沙石峪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周总理看后非常高兴,于1966年初春,派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扬来此考察,王振扬等人在沙石峪详细考察后,对张贵顺组织群众顽强抗旱的动人事迹感触极深,迅速写成简报向周总理报告。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陪同外宾访问沙石峪。周总理高兴地称沙石峪人民为当代“活愚公”,称沙石峪村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据记载,李先念副总理、陈毅副总理各来过三次。1995年12月1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过一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沙石峪先后接待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223个,参观外宾人数达1万多人,接待省、市、县参观团1875次,人数达数十万人。
为全面展现沙石峪人换天斗地的光辉历程,激励后人传承和发扬当代“愚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沙石峪村将6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接待中心,改作沙石峪陈列馆。陈列馆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由清华美院雕塑系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主持设计,投资100余万元。其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