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查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党群建设

太行精神:弦歌未止 薪火相传​

来源:企教学堂,企教学堂在线学习平台 时间:2022-12-10 作者:企教学堂,企教学堂在线学习平台 浏览量: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民族精神作支撑。

  看万山红遍,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同仇敌忾,勇敢顽强;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太行精神,是百年党史中一个最为亮丽的“章节”。

  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孕育的太行精神,成就澎湃抗日洪流中的一种精神标识,给我们伟大的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馈赠”给了山西一个挖掘不尽的红色宝库。

  精神不是高度或海拔,而是一种闪光的信仰。铭记精神,永远前行。太行精神之于今天的我们,不是历史背影里一尊沉默的塑像,而是时代沃野中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寻根求本,太行精神的内涵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莽莽苍苍,纵卧三晋。

  历史的指针指向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狂妄地提出“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山西太行山区,领导和指挥敌后抗日军民建立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同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平型关大捷、雁关门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凝聚起了磅礴的抗日力量。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942年2月,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郭国言,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上。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为掩护总部机关突围壮烈殉国。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人,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人,晋冀鲁豫的太行区和太岳区将士牺牲1.3万多人。

  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浴血太行,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民族奋斗、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千百万太行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太行精神。

  寻根求本,太行精神就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为民族解放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精神。

  鱼水情深,军爱民来民拥军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作为党领导太行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体现,太行精神在山西百年农史的长廊中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

  在反“扫荡”作战和反“蚕食”斗争中,党和八路军在武乡、左权、黎城、沁源等太行山敌后根据地,组建游击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动员、组织和武装太行人民创造出了伏击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窑洞战、地雷战等众多战术,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是太行精神的基石。

  1939年7月,八路军进驻武乡县砖壁村,朱德总司令提出了“三不争”规定:不与老百姓争粮吃,不与老百姓争房住,不与老百姓争水喝。“朱总司令在太行,勤劳俭朴好榜样。白天同咱去劳动,晚上炕头拉家常。”至今,左权民歌《朱总司令在太行》依然在传唱。

  1941年,为推进根据地农业生产,八路军129师专门从铭贤学校(山西农大前身)购买“金黄后”玉米种子试验,成功后在太岳区大规模推广。

  1941年至1942年,太行根据地群众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苦。八路军将士勒紧裤带,把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群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粮食送给最需要的老人和儿童。

  黎城是个自古缺水的干石山区。1942年,八路军129师和边区政府只用4个多月,就在浊漳河两岸修起了两条水渠,可浇地四千余亩。通水那天,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奔向水渠,含泪高呼“共产党万岁!”

  1943年,日伪军对枫子岭村(今太古区马定夫村)发动袭击。八路军新编第10旅第30团政委马定夫率部掩护1000多名干部和群众得以安全转移,自己却因伤重不治牺牲。

  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太行人民。

  太行人民坚定地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纷纷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战斗中。

  广大群众自觉组织起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打扫战场,维持治安,使战争的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了充分保障;为抚养八路军后代,根据地诞生了一大批没有冲锋在一线,却以不可磨灭的方式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太行奶娘”;为断绝日军补给,英雄的沁源人民上演了不可思议的“八万人集体大转移”……

  百姓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毅然送战场……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当年只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多人参军参战,2万多人为国捐躯。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军队。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太行精神铸就了太行军民用血肉之躯、鱼水之情凝成的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宝贵品质。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行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薪火相传,精神基因代代传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太行精神,实质上就是人的尊严不断得到维护,人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人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红色江山,热血铸就;精神基因,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太行儿女将太行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书写了改天换地、奋发图强的历史新篇。

  在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西沟村,萌生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并由此孕育、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推动农村组织变革,生产力大步提高。践行太行精神的楷模、共产党员申纪兰积极发动、组织妇女下地劳动,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让妇女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陵川县锡崖沟村,地处太行山腹地,高山深谷,悬崖峭壁,近乎与世隔绝。从1962年起,几代锡崖沟人不易其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30年,硬是用锤子、钎子,在悬崖峭壁上“抠”出一条长达7.5公里的“挂壁公路”,从此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富裕。

  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太行儿女赋予了太行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太行精神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升华。

  开山筑路,钻岩找水,培育产业,苦练技能,奋力搬掉“贫穷”这座大山;治山治水,绿化美化,不断加强生态治理,致力于将绿水青山打造成为金山银山……

  如今在太行山区,沿着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迁移路线一路前行,群山的褶皱间绿意盎然,一幅幅“山里有美景,山上有产业,山下有新居”的美好画卷昭示人们:这里相比当年早已经是“换了人间”。

  “一定要发扬好太行精神,一定要把《在太行山上》再唱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弘扬“太行精神”为使命的太行干部学院,今天成了武乡县一个重要地标和淬炼党性一个新的熔炉。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保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铿锵步履,加快促进全省乡村振兴,赓续红色血脉,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仍然可以汲取强大的力量,依然具有永恒的价值!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