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整体工业1.3个百分点,制造业中小企业运行指数稳中有进,总体运行保持平稳状态。但我们也要看到,受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及疫情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会议从多维度进一步推出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强调要压实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责任,着力解决政策落地堵点问题。从此前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再到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各项纾困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正持续加码助企纾困政策,不断为中小企业减负,展现了政府部门保畅通、疏堵点、稳经济的坚定决心。疫情当前,中小企业实属不易,下一步我们该如何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降低成本、增加投资
当前,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小企业面对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成本”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对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级政府部门已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组合拳”帮扶政策。
下一步,我们应“双轨齐驱”推动中小企业进入“成本下降,需求扩张”的良性循环。
一是要抓好减税降费、用地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用电成本等主要惠企助企政策措施的落实,让中小企业真正获得政策带来的实惠;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度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既要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贴息补助等,也要促进增量的诱导式投资,多进行有效投资。
优化环境、精准服务
受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堵点”“卡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小的困难。此前,工信部启动了“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通过汇聚和带动各类优质服务资源,组织服务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下一步,各方还应齐心协力,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注入动能。
一方面,继续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的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精准服务,同时也要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可信赖”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已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43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85家,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聚焦中小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开展涉企“三乱”问题专项整治,尤其是要加大对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各级政府部门正积极行动,推动大型企业尽快足额支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
修炼内功、融通发展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中“不进则退”,必须积极转型升级寻求突破,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是要主动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切实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要主动实施数字化转型。要按照工信部推出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指南,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踏入数字经济的“快车道”。
三是要主动顺应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趋势。要学习研究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融通发展道路。要和大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等方面实现更高效、更便利的对接,获得龙头企业的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创新资源,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稳定的一环。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工信部发布了梯度培育工作指南,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力争2022年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20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各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左右。
疫情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一季度稳中有进实属不易,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方正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着一系列新政策和举措的出台和实施,中小企业一定能越走越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